大月复贾吃得津津有味,赞叹不已:“人,最好吃。”
这一次,何子雄没有惊呼,没有奔逃,他已不是那个贫穷、没有见过世面的小学徒,他老练沉着地用筷子夹起一块精肉,闲闲地问:“这是什么人?”
大月复贾双目晶光四射,大笑道:“管它呢,弱肉强食,天公地道!”
何子维将肉放进嘴里,慢慢咀嚼,他轻轻说:“你说得对,人肉真好吃。”
两人同时放下筷子,踌躇志满地大笑起来,声震屋瓦。
是,这原是一个人吃人的世界。
同谋
《宇宙日报》记者伍烈慈对这一个案有强烈兴趣,故此不惜千方百计来访问事主李亚平。
当事人是一个中年男子,平顶头斑白,苍老的脸容仍然显露着当年的刚毅,他对记者十分坦白。
这已是他们第二次见面,他一五一十说出当年之事。
“……我身为警察,怎可知法犯法。”
记者颔首,“可以说一说你俩的关系吗?”
十年前,这是一宗轰动全城的案子。
李氏沉缅往事中,声音渐渐低下去:“她是一个美女。”
记者不语,他讲的是事实,她看过她的照片。
现在不流行这种相貌身形了,现代女性必需高大硕健婀哪,并自得拥有学识及涵养,那个时候则不,彼时女性只需娇俏便可。
李亚平苦笑,“你知道当差之人生活清苦,几时见过那样的标致人儿,她对我表示好感,我还有什么保留。”
记者轻轻说:“但,她是有夫之妇。”
李亚平握紧拳头,“她并无瞒我。”
记者耐心等他说下去。
“那男人对她坏极了,恃着有钱,殴打她,欺侮她,禁锢她,她说,只有我才可以把她救出生天。”
他的声音,到现在,说起她,仍有奇异的迷恋。
他说下去;“她的皮肤极为白哲,又喜欢穿黑色衣服,更衬托得面孔皎白如雪,每次看到她,我都贪婪地瞪着她欣赏。”
记者为之恻然。
“终于,我们发生了关系,我劝她离开那恶男,我经济情形虽然不好,但养活一个女人,清茶淡饭,总不成问题。”
记者这时轻轻间:“你没想过,她或许可能在利用你?”
“不,不会!她不是那样的人。”
记者低低叹息一声。
他也不想想,那样水灵灵的一个女子,怎么会看上他。
记者又暗示:“听说,她一向有其他的异性朋友。”
“不,只有我一人。”
“你那么肯定?”
“是,她说她只爱我。”
“你们来往了多久?”
“足足八个月,然后,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而我,也犯了一生中最大的错误。”
记者有点紧张,她已把这宗旧案的资料读了又读。滚瓜烂熟,现在,再加上当事人的叙述,感觉上她像是当年的目击证人。
李亚平用他沙哑的声音继续故事:“一日,她在深夜忽然来找我,我住在简陋的警察宿舍,已经睡熟,跳起来开门,发觉外头下着滂沱大雨。”
他连忙让她进来,她浑身颤抖、哭泣,全身湿得似落汤鸡。
他急急问:“梅姑,发生了什么事?告诉我!”
她抬起头来,脸上、手上,凡是看得见的地方,全是瘀青的伤痕,她撩起上衣,腰间有香烟烫的洞,有些还在流血水。
她红肿的嘴巴蠕动片刻,说出四个字:“我杀了他。”
李亚平僵住,不能动弹。
“我不堪毒打,我挣扎,忽然手模到一样硬物,我昏乱中拾起猛力敲向他的头,一下、两下、三下,我听到他头颅破裂的声音,看见血与脑浆涌出来。”
李亚平吓得不能动弹。
梅姑身子渐渐滑下,缩成一团,匍匐在他脚下,呜咽地说:“救我。”
李亚平叹一口气,同记者说:“她哀求我救她。”
记者听得手心冒汗。
李亚平苦笑:“我是警察,我是一个执法之人,怎可知法犯法?”
记者问:“她想你怎么做?”
“她想我帮她毁尸灭迹,那男人反正是黑道上一个头目,仇人无数,即使横死,也无人会觉得稀奇,只须把尸身拖离现场载往别处便可。”
记者此刻忽然问:“你爱她吗?”
“我爱她多过我自己。”声音渐渐低沉下去。
记者试探地说:“可是,你仍然不愿为她犯法。”
“是,不过这十年来,我没有一日不深深后悔,假使我愿意做她的同谋,说不定,今日她还在我身边。”
这时,记者不得不说:“李先生,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李亚平喃喃道:“你说得对。”
他很明显的疲倦了,神情萎靡,憔悴不堪。
记者低声说:“李先生,我们下次再谈吧。”
他点点头,“好。”
记者站起来,这时,立刻有穿制服的狱卒来为她打开会客室的铁闸。
记者一层一层走出去,只觉防卫森严,当然,这是囚禁重犯的监狱。
一名年轻警官在门外等她,他非常礼貌地问:“伍小姐,可有收获?”
她点点头.“你说得对,当事人神志有点问题。”
警官答:“是,他一直后悔没有与那女人同谋。”
“事实却刚相反。”
警官苦笑,“是,事实上当夜他即时与那女子潜返现场,将尸体移走,丢进大海。”
记者大清楚这件案情了,被捕后,从头到尾,身为警察的李亚平不肯招出同谋,独力承担误杀,只说出于嫉妒,用铁槌击毙情敌。
警官感喟地说:“女子周梅姑无罪释放,不久带着死者财产移居美国,结婚生子,一次也没有探访过他。”
李亚平被判终身监禁,廿年内不准假释。
年轻的警官忽然说:“人总是这样的吧,永远觉得一切的选择都是错误,将来,一定都会后悔。”
记者轻轻答:“我相信是。”
必系
余英迪随父母移民温哥华已有好几年。
在香港的时候,她是一个小学文凭教师,到了温埠,她赶紧再循正途重读当地教育文凭,她运气好,很快在官立小学找到教职。
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校园自然不例外,换了一些多心的华人,任何小小题目均能扯到种族歧视上去,即使是买冰淇淋筒先头那个白人好似得到多一点都能叫他勃然大怒。
英迪没有这样强烈的民族意识,她认为人同人之间必有磨擦,在同文同种、肤色完全相同的社会里,也自然会有人歧视她相貌不够好、家庭不够富有以及不懂穿名牌衣裳。
她一贯多做事,少说话,数年间拿到文凭,又顺利申请到护照,工作也上了轨道,她是那种移民愉快而成功的个案之一。
在外国生活,每个人都有不寻常遭遇,这件奇事,余英迪将永志在心。
每年三月,是办入学手续的忙碌季节,学生不必亲自见老师,可是家长一定要填妥表格送进来,新措施规定要附上差饷单,证明学生的确住在该区该屋。
那一天;同事马嘉烈把一张表递给余英迪,“你看看这表说些什么,简直一塌糊涂。”
也许是新移民,不懂得填表。
余英迪非常好耐心。
一看,户主姓关,呵!是华裔,难怪马嘉烈一副“你家的事,你来搞妥”的样子。
必家住桑那斯区,附着上一年的差饷单子,金额达八千多元,那肯定是一间豪宅。
户主名关家虹,是母亲,孩子今年六岁半,女,叫关夏。
可是即使分居或是离婚,也总得有个姓名做记录。
这时,马嘉烈又说:“余,你看看!那位姓关的女士好像填了两张表格。”
英迪连忙说:“让我来处理好了。”
另一张表格上的地址电话完全相同,孩子姓名年岁以及出生日期也一模一样,父亲一栏空白,母亲姓名是关小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