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阿姊,我知道了。”杨柳儿随口应了,手下却又抡起了菜刀。
腊羊肉炒菜豆、麻辣豆腐、小葱炒圭鸡蛋、红烧狮子头,配上一大盆的骨汤宽面,再附上一大碗油泼辣子,杨家的午饭就算准备好了。
这些菜色放到富贵人家自然不算什么,但在普通农家里,可就难得一见了,杨诚扫了一眼桌面,神色有些古怪,但依旧请了连君轩安坐,末了望向父亲,见他也没有什么不舍或讶异,心里就越加奇怪了。
杨山猜到二儿子心里,但当着客人的面又不好多说,只好含糊解释道,“家里日子好过了,你不用担心,多吃几口补补身子。”
一听到这话,杨诚才勉强收起疑惑,请连君轩不必客套,尽避开怀饱食。
连君轩早就尝过陈氏坟前的祭食,也知道杨家饭菜美味,一等着杨山动了筷子,就往汤面里添了一勺辣油,然后大口吃起来,不时连连赞好。他这般大方,倒投了杨山的脾气,待他也少了几分拘谨,偶尔还亲切的劝菜,惹得出门给连强送面条回来的杨柳儿暗暗瞪眼睛。
因为有连君轩这个外客在,杨柳儿姊妹的午饭就在灶间里吃了,一碗面条加半碗油泼辣子,至于其它的菜色就不用多想了,这让杨柳儿怨念至极,若不是连君轩跑来凑热闹,让他们一家四口吃个团圆饭多好。
许是连君轩长了顺风耳,吃过饭就吩咐连强几句把他打发走了,之后回屋陪着杨山闲话时,又有意无意说起自己身世。
一个自小被踢到边疆来自生自灭的庶子,几乎立刻博得了杨家所有人的同情,就是杨柳儿都暗暗叹息,果然世有因果,这连君轩没有变成什么愤世嫉俗的恶霸真是不容易,如今只是有点表里不一,实在是老天爷关照。
杨山更是举双手欢迎连君轩常跟着杨诚来家里小住,嘴里的称呼也变成了轩哥儿,好似先前一口一个连少爷,拘谨至极的是别人一般。
下午,杨诚带着连君轩在村里村外转了一圈,回来时就见连强送了一蒌甜瓜、两条羊腿,四匹颜色极正又透气单薄的杭绸,还有一匣子九连环、陶偶等小玩意。
不必说,定然是连君轩吩咐的,杨诚赶紧推辞,连君轩却笑言,“我以后要常来师兄家里走动,这就当做预支的伙食材料吧。再说我平日不在家里,这些鲜货白放着也是烂了,不如请两位妹妹辛苦整治,大家尝个新鲜。”
杨柳儿自从来到这个时空,除了那种能酸掉牙的果子就没吃过什么水果,这会嗅到甜瓜的味道便一阵风似的跑了出来,小手一挥,半句客套都没有,直接搬去充当库房的小偏窑。
见状,杨诚是又好气又心疼,可到底也舍不得责怪她。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今食材齐备,晚上的饭桌自然更丰盛,就连主食都是烙得金黄的羊肉馅饼,末了端上切好的一大盘甜瓜,不必说,众人又是吃得肚子滚圆。
杨诚趁着好友洗漱的空档,抓了妹妹询问,杨柳儿笑嘻嘻的把父亲上山打猎采药一事说了,道:“二哥,你尽避安心读书就是。以后家里日子只能比以前好,不会缺银钱的。”
杨诚听了是惊奇又欢喜,匆匆去寻父亲,要他保重身体,不能日日上山。杨山倒是听老辈人说过不可竭泽而渔的道理,本身又隐隐猜到那山上的墓群有蹊晓,于是应了二儿子的请托,只说一月上山两三次,得个十几两银子就成,绝不贪心。
杨诚一听这才放了心,一晚好眠,第二日一早起来就要同连君轩一起坐马车,踏着晨露回城。书院的先生这几日兴致好,在小花园里办了一场诗会,他们做弟子的自然不好迟到。
第十章再见连君轩(2)
杨柳儿不知是睡过头还是难得偷懒,早饭迟迟没有端上,最后只笑着塞了两个油纸包,嘱咐他们路上垫垫肚子。
连君轩初始还有些警觉,但见自己手里掰开的羊肉包子同杨诚手里的一般无二,绝对没有偷塞辣子之类,就放心大口吃了起来,可惜没过一会,那吞进肚子的包子就像寒冬里的冰块一般,凉得肠子都要打结了,他只有大口呼吸才勉强好过一点。
不用说,连君轩也知道自己到底中了小丫头的暗招,这包子馅里绝对掺了薄荷叶子。
倒是杨诚看得疑惑,问道:“师弟,你那包子里放辣子了吗,我怎么没吃出来?”
听得这话,连君轩面露苦笑,含糊应道:“没有,没有,我不小心咬到舌头了。”
“哦,怎么吃得这么急?你若是饿的厉害,我这两个包子也让给你。”
连君轩赶紧拒绝,末了狠狠又咬了一口自己手里的包子,其中痛苦只能慢慢品味了。
杨诚温和一笑,低头时眼里却闪过一抹狡黠,他家小妹最是精灵古怪,得罪了她怎么可能不被折磨?不过一边是师弟,一边是妹妹,他装胡涂看戏就好了。
这头两人一路回城,在柳树沟里的杨柳儿也从一早开始嘴巴就乐得没阖上过,惹得杨杏儿好笑嗔怪,“这疯丫头,笑得跟捡了金子似的。老实在家里待着,否则出门小心让人把你当傻子卖了。”
被姊姊取笑,杨柳儿也只是调皮的吐吐舌头,想到暗整了连君轩一把,心情愉悦胃口大开,不由又多啃了一个包子。
今日阳光明媚,村里家家户户在里正的吆喝下,成群结队的往城里送粮税。因为麦子丰收,再吝啬的人家都会擀两顿面条解馋,人人脸上也都带了笑。
杨山符意去老林河借了一辆毛驴车,拉上自家的几袋麦子,又把前日得的紫貂皮和药材藏在中间,预备进城卖给安和堂。
杨杏儿拾掇完里外就把连君轩送来的几匹薄绸展开,欢欢喜喜盘算着给自己和妹妹做一套新衣裙,不想杨柳儿却是把银红和浅粉那两匹颜色最鲜亮纯正的绸缎抢了回去,严严实实锁进那口腾空的樟木柜子里,末了“咔答”一声,落了双鱼铜锁,任凭杨杏儿怎么追问,就是不肯把钥匙交出来。
杨杏儿拿她没办法,只得就着手头上仅剩的海蓝和酱紫两匹,琢磨着如何给自己和妹妹各整治出一套出门走动时穿戴的衣裙,既要不显老气又要耐看。
农家人没有守孝三年的规矩,只要过了百日祭,大致上就可以正常吃喝穿戴了。这天下没有不爱美的姑娘,杨杏儿自然也是如此,一会比划着要裁条百褶裙,一会又改成马面,一件外衫也是斜襟直襟的犹豫不定。
杨柳儿守在樟木柜子前好半晌,眼见姊姊真没有打劫的打算,就乐颠颠跑去找纸笔,拚命回想大学时在汉服展上看过的式样,又借着半吊子的素描功底,一一画了出来,果然让杨杏儿连连夸赞她心思巧妙,早把方才那点气恼忘到了脑后。
姊妹俩忙得午饭也只是简单应付几口,好不容易定了式样又裁剪完,剩下的料子也足够再做一套衣裙,正好备着什么时候人情走礼。等要缝合的时候,杨山也满载而归了。
他找到安和堂的时候,魏春正好在铺子里,很是热情的接待他,不但药材给了个好价格,就是两张紫貂皮也被他高价买去,听说是要送给主家做寿礼。
一共二十四两银子揣进怀里,杨山是澈底踏实了。
俗话说,钱是男人腰。荷包鼓了,腰板必然就直了。
杨山直接去粮食铺子里给小女儿买了十斤她常念叨的粳米,又去银楼给大女儿买了一对银丁香,甚至还上烧鸡铺子,给大儿子送了几两碎银以备不时之需,最后才兴冲冲的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