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若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钻出人群,穿过小小的拱门,溜进这道小廊的。她直走到小廊的尽头,把身体靠在粉绿的墙上,合上了眼睛,耳里还听见天井那一头的人声,空气在这里却彷佛流通了许多……
她好像站了很久,又好像才一会儿工夫,睁开眼睛来,却看见廊道的那一端立了个男子,背对著拱门外的光,脸看不真切,只有他的身形,修长高峻,异常清楚。
他闲闲地踱过来,几乎是慵懒的步子,但那份态势,却蕴著一种剽悍的力量。宛若看著他,挪挪身子,本能地感到不安。她没有退路,否则就要迎向他,和他擦身而过,然而他已经来到她跟前二、三步外了,端凝地看著她,没有出声。
壁上只一盏幽黄的仿古壁灯,在他背后,宛若仍旧看不清楚他的脸,只见到一双很深的眸子,很深,盯住她,令人战栗的注视。
宛若不认得这个人,不知道他的名姓,不知道他的来历,对他全然没有印象,她或许该说些话,把他当成寻常客人的应酬,她的嘴是启开来了,却发不了声。
“宛若。”他唤她的名字,她震了震,他那种叫法,那种语调,好像他们之间有一种由来已久的亲密。
宛若的呼吸变得有些喘促,她拚命思索,但是得不到对这人的记忆。他穿著铜锈色,或暗砖色,并不十分正式的宽上装,微波般的头发,长及颈项,几乎有股妩媚的韵致。他又往前走了一步,伸出手,她立刻注意到,一只纤长漂亮的手,他轻轻碰了碰她流苏一样拂在颊边的发丝。
“你果然和我想的一样。”他说话的嗓音低沉而醉人。宛若一惊,心头里像有一只陀螺在疯狂的旋转蹦跳,她想移开,但他的手把她的脸颊抚著,并没有使力,她却彷佛被制住,她开始颤悸起来。
“你是谁?”她质问。
他微微一笑,微微露出莹白的牙,他的手抚过宛若的脸,往下旅行,扣住她白皙的颈项,大拇指按在她的锁骨四处,这回轻轻一使力,宛若被迫向他移了寸步,她镶著小水钻的鞋尖撞及他坚硬的鞋头。
中庭的人声笑语还听得见,但在这道小廊的角落,只有与世隔绝的宛若和这个男人,这个陌生的,不知打哪儿冒出来的男人。她没道理的感到惶恐和心慌,不敢喘息,两个人的身躯靠得太近了,一喘息,她心型衣领下的胸口就要碰著他……
他却慢慢把脸凑向宛若,气息逼过来,无形的压迫她,隐隐约约地,宛若发现他有道刀一样削直而挺拔的鼻梁。他却用著一种温存斯文的口吻对她说:
“蔺宛若,你不能嫁给别人,你是我的人。”
第二章
接下来一整晚,她的脸是滚烫的,她的心像只受惊的小鸟,扑来撞去,一直到送走最后一位客人时,她的呼吸甚至还没有恢复正常。
苗家是个风气质朴的家庭,日常生活就像整点报时一样规律而忠实,所以即使家里开了酒会,即使年届二七独子都已将成家立业,酒会散后,苗太太依然跨入灰色调的厨房,系起那件乳黄围裙,忙著为家人冲调睡前饮用的热牛女乃,三个孩子固定加二匙麦粉,老爷则一匙阿华田,滋补且安神,十年如一日。
但是今晚立芝可能是太兴奋了,她和宛若帮著把成簇成簇装点酒会用的天堂鸟捧进厨房时,大声嚷道:
“妈,我不喝牛女乃——酒会吃太多东西,头有点发晕呢。”
枫木桌前布置著杯碟的立凡回过头调侃他妹妹,“不是东西吃太多在发晕吧?是被阿超、达德一票人捧得在发晕吧?”
立芝圆圆的脸孔泛了红,像只苹果,身上一袭翡翠小礼服成了绿叶子,她把丰饱的嘴一嘟,嗔道:“谁理他们?我一直在和中村太太聊天——嗳,听她说到伊豆的温泉,诗情画意得不得了,哥,你和宛若不如就到那儿度蜜月去吧。”
立凡笑了起来,他今晚穿的是黑蓝套装,配一只喜气的缎红领结,伸手搂过宛若的肩。“八月大热天去泡温泉——我看你是真的发晕了!”
打赌立芝绝没有她晕得厉害,宛若暗想,仍然有心律不整的感觉。
“谁发晕了?”刚打发掉外烩人员的苗教授从拱门走进来。立芝警告地白哥哥一眼,转身去打理天堂鸟,立凡笑著和宛若互瞄,果然没有再多话。
苗家一家人凑在一起,每每令人惊笑觉得有趣,原因是一家人都生得一个样子,红润富态的一张脸,笑咪咪的一团和气,像中国百子图里的小孩儿。苗教授的个子原本不矮,中年发福后体型才压缩了下来,脸型方里带圆,鹤发童颜的五十来岁。苗太太的岁数要轻一些,不及五十,脸圆而小,笑起来眼睛眯住,显得随和没有心机。苗立芝是举家当中最有身段儿的一个,芳龄二二的年轻小姐,餐餐挨饿,硬是把滚圆的身材塑出了点曲线来,她爱笑,偏著脸瞧人,也有几分活泼俏丽。
苗立凡酷似父亲,个子来得高些,体重也重些,有点腰围,一头头发倒是墨浓,剪得很整齐,方圆脸,有双笑眼,什么时候看来都是一副好脾气的样子。
事实上,这家人没有一个不是好脾气的,也没有一个不恋家,平日生活相亲相爱,同心协力,不畅行什么个人主义,有事大家参详,一起出力,也没有个人活动,一律是同进同出,有福同享。苗太太回个一百二十公里外的娘家,不出半天,全家人就开始发慌,就是苗太太自己也记挂不下,匆匆便赶回来。苗教授更是推掉许多到外地讲学做客座的机会,不愿撇下家人离乡背井。孩子们就学,一律挑离家近的学院,立凡后来索性便在当地念研究所,放弃出国机会。在苗家,有最牢不可破的家庭观念。
“你和杨师傅在后头咕哝些什么呀?”苗教授走到水槽去洗手,苗太太问他。
苗教授用一条白毛巾揩著手回道:“老杨在提他家那个最小的男孩,九月要到义大利自立门户了,”他笑著慨叹,“记不记得,头一回跟著老杨到咱家里来做外烩,才八、九岁光景,比立芝都还小,现在已经要到国外当家开餐厅了。”
“真的,时间过得好快呵,咱们头一回请杨师傅到家里来做外烩是——”苗太太一顿,看著宛若偏头思索。“宛若来咱们家的那一年,算算也有十二年了。”她现在一切以宛若为年历计算基准,立芝出麻疹是什么时候?宛若来咱们家的第三年;全家人一起到美国迪士尼乐园是什么时候?宛若来咱们家的第五年;翻制客厅那套皮沙发是什么时候?宛若来咱们家的第八年……准确好记,条理分明。宛若也没意见。
苗太太忽地想到什么,把手上的长杓一放,露出十分惊异的神情。“咱们这十几年一直是包杨师傅的外烩?一直没换过?”
“一直是。”苗教授证实道。
苗太太自己似乎也觉得不可思议。“杨师傅不是做得不好,不过咱们也该换一家试试,尝尝别家口味,十几年没换,这实在……”她不知要做什么评语,但没有说下去。
苗教授有同感似的,颔首道:“是可以换别家试试。”
夫妇俩对望了一会儿,嘴巴这么说,并没有特别坚决的意思,随后也就不了了之的各自转身。苗太太把热牛女乃端上桌,招呼家人道:
“大家过来吧——立芝,多少喝一点,否则当心晚上睡不著。”这不是无的放矢的警告,习惯一旦养成,它就成了主人,控制著一个人的生活。在苗家,少了睡前一杯热牛女乃,没有人能够安稳的上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