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登入注冊
夜間

大西洋島 第1頁

作者︰彼埃爾•博努瓦

譯序

傳說大西洋中曾有一島,名亞特蘭提斯(今譯作大西洋島,亦有譯作大西洲者)。島上風光秀麗,物產豐富,文明昌盛。公元前九千六百多年,忽為海浪所吞,從此杳無蹤影,後人只能在公元前七世紀戈麥爾和公元前三、四世紀柏拉圖等人的著作中讀到或略或詳的記載。這些記載成了不少作家取得靈感的源泉,啟發他們寫下了一些膾炙人口的作品,如英國弗蘭西斯•培根的小說《新大西洋島》,西班牙雅辛托•維爾達格的史詩《大西洋島》。其中,法國彼埃爾•博努瓦的《大西洋島》則是獨闢蹊徑,別開生面,將沉沒的海島與古海中浮出的撒哈拉大沙漠聯系起來,導演出一幕驚心動魄的悲劇。

《大西洋島》並不是法國文學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作品,它只是一部家喻戶曉、人見人愛的優秀小說。

這本書的作者彼埃爾•博努瓦是中國讀者所不熟悉的,他的作品似乎還未曾介紹過。他生于一八八六年,卒于一九六二年,年輕時曾在突尼斯、阿爾及利亞等地生活多年,受過良好的法律、文學和史學方面的教育。他于一九三一年被選入法蘭西學士院,寫有兩部詩集和四十多部小說,擁有大量的讀者。

在法國,談到某位作家,人們常常稱為某書的作者,而不必指名道姓,所提到的作品當然是這位作家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例如,巴爾扎克被稱為「《高老頭》的作者」,斯丹達爾被稱為「《紅與黑》的作者」,福樓拜被稱為「《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等等。在法國人的筆下,彼埃爾•博努瓦被稱為「《大西洋島》的作者」。

翻譯一部外國文學作品,總要多少給可能的讀者一些東西,或者啟迪其思想,或者娛悅其精神,或者廣博其聞見,或者增長其知識,至少不要浪費其寶貴的時間與精力。然而,能夠使讀者同時在各方面都有所收獲的作品,是極少的;而且,能夠使各種水平的讀者都說一聲「好」的作品,也為數不多。古今中外,莫非如此。《大西洋島》這本小說,自然不屬于那「極少」之列,但把它列入「不多」之類,卻有幾分把握。見仁見智,不同的讀者未嘗不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有所收獲。

《大西洋島》初版于一九一九年,全法國立刻為之風魔,次年獲法蘭西學士院小說大獎,後來又接二連三地被搬上銀幕。六十年過去了,它的平裝本仍在大量印行。時間證明了它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值得探究的是,《大西洋島》的生命線在哪里?它的魅力從何而來?

毫無疑問,聖—亞威中尉神秘莫測的命運,莫朗日上尉對使命和友誼的忠誠。昂蒂內阿女王短暫殘酷的愛情,塔尼一杰爾佳對故土深沉執著的眷戀,撤哈拉大沙漠詭奇壯麗的風光,足以打動和吸引一般的讀者;而歷史教授勒麥日旁征博引的奇談妙論,比埃羅斯基伯爵真偽莫辨的奇特身世,逃避丑惡現實、追尋世外桃源的頑強意志,波瀾起伏、首尾呼應的結構藝術,也不能不使比較苛求的讀者感到興味盎然,生出無窮遐想。但是,只有這些,仿佛還不能造就一本成功的小說,尤其不能造就一本有生命力的小說。還得有一個靈魂,使上述的一切有所附麗。這樣的靈魂,《大西洋島》有。

激情,是《大西洋島》的靈魂。那是一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欲罷不能、難以理喻的激情,在書中,它表現為一種狂熱、執著、不顧一切的追求,哪怕是那位神秘的女王的吞噬一切、毀滅一切的愛情。實際上,能夠裹挾一個人的激情又何止于愛情!一個人可以象飛蛾投火一樣,拼著一死,也要飛向光明。假如他第一次接近了光明而未被燒死,他會第二次、第三次地飛向那「依然很高的燭火」,被「燒著了翅膀」跌落下來也在所不惜。那「燭火」,可能是愛情,也可能是其它。莫朗日上尉對于史實的考證(盡避是出于宗教目的)和塔尼—杰爾佳對于故土的思念,都是極好的例證。

有一個富于哲理的靈魂,這是《大西洋島》在格調上高出于一般冒險小說的地方。《大西洋島》的魅力應該在這里發掘,它的生命線應該在這里探尋。

當然,《大西洋島》所蘊含的思想既不先進,也不高深,我們甚至還可以說它流露出相當濃厚的殖民主義情緒。因此,我們不必在沒有礦脈的地方拼命打鑽,試圖挖掘出什麼來,或者硬要把發紅的石頭當成赤鐵礦。那一點點哲理已經足以使《大西洋島》在它廁身其中的那一流小說中顯露出一枝獨秀的風采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在戰勝國的法國,社會上彌漫著一種歌舞升平、追求享樂的風氣,旨在吸引讀者的好奇、刺激讀者的幻想、滿足讀者的消遣心理的作品(小說、戲劇等)應運而生,蔚成風氣。《大西洋島》自然應該被歸在這類作品中,但是它能夠月兌穎而出,在格調上略勝一籌,不愧為此類小說中的上品。而且在藝術上,它的確體現了優秀的通俗小說的長處,如結構緊湊,不枝不蔓,敘事簡明,脈絡清晰;人物生動,性格鮮明;語言干淨,不乏幽默。巧妙地運用歷史、地理、考古等方面的知識,既顯得博學,又不給人以賣弄之感,同時,它又避免了此類小說常有的毛病,如程式化,矯揉造作。人物形象干癟,空洞蒼白的道德說教等。

總之,《大西洋島》並不是在法國文學史上佔有顯赫地位的作品,甚至也不常常懸在文學史家的筆端;然而,它雖然不是堂廡闊大的宏構,卻可以是一段游廊,一角園林;一叢鮮花,甚至一片山石,有特色,有光采,有風格,足以引起游人的注意而使他們放慢腳步,看上幾眼。

在平裝本《大西洋島》的封底上,赫然寫著這樣幾句話︰「您有一整夜的時間嗎?如果有,請打開這本獨一無二的書吧,讀上開頭的幾行……當您在狂熱中度過幾個鐘頭後合上書本的時候,已經是曙光初照了……」不用說,這是一種廣告式的語言,不過,它並沒有絲毫的夸張,它說的的確是真話。《大西洋島》具有一種罕有的魅力,它能使打開它的人屏氣斂息,不忍釋手,一氣終卷。有好奇者,不妨一試。

冰宏安

1981年9月于北京

卷首的信

傳說大西洋中曾有一島,名亞特蘭提斯(今譯作大西洋島,亦有譯作大西洲者)。島上風光秀麗,物產豐富,文明昌盛。公元前九千六百多年,忽為海浪所吞,從此杳無蹤影,後人只能在公元前七世紀戈麥爾和公元前三、四世紀柏拉圖等人的著作中讀到或略或詳的記載。這些記載成了不少作家取得靈感的源泉,啟發他們寫下了一些膾炙人口的作品,如英國弗蘭西斯•培根的小說《新大西洋島》,西班牙雅辛托•維爾達格的史詩《大西洋島》。其中,法國彼埃爾•博努瓦的《大西洋島》則是獨闢蹊徑,別開生面,將沉沒的海島與古海中浮出的撒哈拉大沙漠聯系起來,導演出一幕驚心動魄的悲劇。

《大西洋島》並不是法國文學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作品,它只是一部家喻戶曉、人見人愛的優秀小說。

上一頁 回目錄 下一頁

單擊鍵盤左右鍵(← →)可以上下翻頁

加入書簽|返回書頁|返回首頁